查看原文
其他

「滇地宝藏」第6期——古滇青铜之兵器 | 国家宝藏

信息部 云南省博物馆 2020-01-22

作为一座近70年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,云南省博物馆20余万件藏品无疑是云南人民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。无论是青铜、陶瓷,还是书画、工艺品,这里存放了千万年来云南这块神奇土地的文明痕迹。每一件国家宝藏,从来都不是与世隔绝的,古往今来,它都与你我有关。而正是这一件件国之瑰宝,组成了我们自信和自豪的基石。


中国古代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国与国之间的征伐从未停息。从有关史籍的记载来看,古滇国的东边是夜郎、西边是昆明、北边是邛都。各国之间为争夺疆土、奴隶、牲畜和财富时常发生战争。尤其是古滇人与昆明人之间的战事最为频繁。战争不仅需要骁勇善战的士兵,更需要先进实用的兵器。出土的古滇国青铜器中,以兵器的数量最多,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军事对古滇国的重要性。

云南省博物馆现收藏滇国青铜兵器数千件,按使用功能不同大概可分为勾刺类兵器(戈、矛、叉、啄、剑)、砍劈类兵器(钺、斧、锤、戚)、击打类兵器(狼牙棒、八棱形铜棒、镂空铜锤)、远射类兵器(弩、铜镞)、防护类兵器(盔、甲、盾牌)等几大类。不仅种类众多、数量庞大,而且制作工艺相当精美,尤其是许多器物上面大小不等的纹饰,或平面、或立体,或动物、或人物,生动、精彩、自然,引人入胜,让原本冰冷、血腥的兵器在艺术的雕琢下充满了创意和趣味。



◆◆猎首纹铜剑◆◆


战国

长28厘米

江川李家山出土


此剑的剑刃、剑柄各铸有一人像,其中剑柄铸一人,右手持剑,左手提一人头,反映了古滇文化中的猎头习俗。猎头是一种十分特殊的风俗,不仅在我国内地罕见,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极其少见,但古滇文化中猎头的形象较多。人头往往作为猎头者战功的记录和勇武的象征,也用作祭祀农神,祈祷丰收,故所杀之人以鬓须稠密者为佳。


◆◆金臂甲◆◆


西汉

高18.8厘米

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


臂甲属防护类兵器,呈圆筒状,上粗下细,与人的手臂相合。此器物通体无纹饰,筒侧开口,边沿有长方形穿孔,供系绳紧束,出土时孔内还保留有残断的金丝器物,造型规整,做工精细。


◆◆刻纹铜臂甲◆◆


战国

高23厘米

江川李家山13号墓出土


滇国的铠甲(主要有领甲、背甲、臂甲及腿甲等)多用薄铜片锻打或模压成型,因墓内填土重压,多数破损。此臂甲为古滇青铜器上细线刻花技术较精彩的一件。此种工艺亦称阴刻,制作要求和水平很高,极具工艺研究价值。

该器物呈圆筒状,上粗下细,与人的手臂相合;筒侧开口,边沿有对称的穿孔两列,供系绳紧束。甲面有精细刻纹,刻纹内容丰富,有虎、豹、熊、猴、鹿、鸡、鱼、虾等十余种虫兽纹,尤其有趣的是狸咬雄鸡和雄鸡啄食蜥蜴的场面,反映出古滇人已认识到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,构成一条食物链。


◆◆吊人铜矛◆◆


西汉

长41.5厘米

晋宁石寨山6号墓


该器物刃部平面呈三角形,后锋作锐角,圆銎孔,刃部近柄两侧分别缚一圆雕裸体昆明人,他们头低垂,身弯曲,面部表情显得痛苦不堪。器物线条立体而富于观赏性。


◆◆四人一牛铜啄◆◆


西汉

长41.5厘米

晋宁石寨山6号墓


铜啄是滇国特有兵器,整体似长啄鸟头形,銎部横置于刃部之上,呈丁字形。啄锋既长且尖,也有铲形的,使用时如长啄鸟啄木,也可像铜戈一样钩杀。此件器物刺细而长,銎部近乎圆柱体;平面纹饰较多;銎上原铸有四人和一牛(第二人已失)三人皆穿短裙,着披毡,戴耳环。第一人背后背着一个包裹,第三人作赶牛状,第四人右肩扛一棍,中间则是一头犍牛。据考证这应是古滇人的一个纳贡场面。


◆◆豹衔鼠铜戈◆◆


西汉

长26厘米

晋宁石寨山3号墓出土


该器物前锋收缩略呈梯形,銎部饰卷石纹、同心圆纹、锯齿纹等;銎背上雕铸一豹,呈缓步行走状,昂首、挺胸、拖尾,嘴里衔着一鼠。鼠被豹衔于半空中,头朝下,身体极度扭曲,作挣扎之状,显然刚刚被捕获,尚未毙命。器物造型生动、有趣,加之戈刃很钝,似为非实用器,当为礼仪用器。


◆◆猴蛇铜钺◆◆


西汉

高14.4厘米

晋宁石寨山12号墓


钺是中国古代仪仗兵器,在滇青铜器中数量较多,刃作扇形或新月形,銎上均有几何花纹、动物钮饰等。此件器物扁圆形銎,弧形刃;銎饰回旋纹、菱格网纹;銎上铸一猴,正在顺銎攀爬。猴首高昂,长尾垂地,四肢作弯曲状,两前肢用力踩踏一蛇,张嘴咬住蛇头,动感十足。


往期回顾:

「滇地宝藏」第1期——古滇青铜之铜鼓

「滇地宝藏」第2期——古滇青铜之编钟

「滇地宝藏」第3期——古滇青铜之乐舞

「滇地宝藏」第4期——古滇青铜之贮贝器

「滇地宝藏」第5期——古滇青铜之牛虎铜案




编辑:叶之声   美编:郑舒文

 制作:施蕾  审核:杨雯玥  陈一览 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